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2022-11-28 14:09 来源:网络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作者:贺立军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作出宏观展望和总体描绘,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报告首次从战略高度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部署并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特别是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充分凸显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充分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指明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新跨越指明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性、战略性保障。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是科技、人才和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从理论上讲,实现国家现代化,应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改革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和创新力支撑。新时代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就的充分展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辉煌成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充分展现。为此,高校要坚持把自身改革创新与国家现代化进程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高校职能的各方面各环节。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主动服务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和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也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新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求新时代高等学校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打造中国范式的特色高等教育模式,将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办学治校的战略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十年,中国高等教育通过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实现了教育规模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最新部署,为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新征程上,高等教育要持续探索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平方案,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搭建立交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红利。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要致力破解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协同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高等教育作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资源供给力量,通过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带动和辐射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为精神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基础与跃升支撑。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切实贯彻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更是高等教育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内在本质规定。只有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事业,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成为一流大学的底色,就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现代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现代化的全面保障作用。教育不仅与科技人才关系密切,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具有密切相关。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系统功能生产要素功能,为输送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改革,必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高校国际合作职能在构建世界新秩序中承担应有责任与担当。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改革,必须坚持为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牢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维度。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前进道路上的重大原则。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指引,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准则;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理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中的优秀成果;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攻克中国式现代化的困难和挑战。这五个重大原则要牢牢把握、一体贯彻,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我国高校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改革开放后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校党的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党对高校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很顺利;什么时候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弱化,高等教育事业就难以实现健康发展。党的坚强领导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保证。当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党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就会变得更快,当现代性渗透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之中时,现代化的态度和社会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品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质,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看家本领和优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只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始终保持干部师生队伍高昂斗志和旺盛战斗力,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新时代高等教育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方向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高等教育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走好高质量发展过程。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办学治校的各方面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聚焦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管理体系的全面提质增效,构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科交叉创新和培养机制创新瞄准和实施国家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持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要致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理应主动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营造良好的质量生态环境,促进构建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体系,让“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实效真正嵌入评价体系。要加强大学文化精神建设。除了外部资源供给,展大学文化精神是支撑学校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一所大学的“魂”,也塑造着高校师生的“形”。必须以文化精神更好地激发师生内生动力,并以制度供给不断强化内生动力,让制度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充分彰显办学特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校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高校的生命力在于办学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只有在更好地解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实践证明,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想心怀“国之大者”,立足“四个面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成为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开展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引智借智的基础平台,才能获得日益丰富的发展资源、彰显自身价值和特色。

图/文: 责编:admin | 打印
关于我们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200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报网
合作qq:33678743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3318927057@qq.com   豫icp备11021179号